(第一作者——丁晓茜副教授)
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丁晓茜副教授,第二作者是我院心理学学术硕士李梦晗,第三作者是我院本科生乔筠轶,该成果体现了我院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多重导师制的成果。
(第二作者——李梦晗)
(第三作者——乔筠轶)
自诺贝尔奖得主Tversky和Kahneman提出“框架效应”以来,决策者如何受信息表述方式影响始终是学界焦点。经典实验表明,同一选项以“拯救生命”(积极框架)或“死亡人数”(消极框架)呈现时,人们的风险偏好会发生逆转。然而,过去研究多聚焦单一场景,缺乏对调节变量的深入探讨。我院团队创新性整合近十年全球40项研究(涵盖17,416名参与者),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量化分析,首次检验问题领域、年龄与文化三因素的调节作用,填补了该领域的核心空白。该研究通过系统性元分析,首次揭示了问题领域与年龄对框架效应与风险决策关系的调节作用,为行为决策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了关键证据。
文献:
Ding, X., Li, M., & Qiao, J. (2025). Meta-Analysis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ming Effect and Risky Decisions.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, 102351.